lixiang007700 發表於 2022-6-25 21:07:55

徐颖:可否不叫我“北斗女神”?

202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完成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部署。自此,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终于正式开通,登上世界舞台。这件凝结了数十万北斗人心血的“太空项链”终于完工,熠熠生辉,璀璨夺目。但早在26年前,北斗立项之初,我国在导航卫星领域的基础可谓一片空白。负责北斗一号工程的科学家们,甚至只能用纸盒和牙签制作卫星模型。那个时候,大多数人连导航卫星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其中,也包括徐颖。1999年,徐颖刚满16岁,就考上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读大学前,她一直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成绩虽不突出,但学得也不吃力。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小姑娘听说“21世纪一定是通信的世纪”,便一拍脑袋,选了通信专业。迷迷糊糊入了行,懵懵懂懂遇北斗。2004年,她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导师着手做北斗二号一期接收机的课题。由于之前有过类似的研究经验,徐颖便自然而然转入了北斗课题组。那时她想不到,“北斗”二字,日后会贯穿她的生命。“我读到过一篇散文,说改变你命运的那一天,在日记上总是沉闷而平凡的,‘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这就是我回顾那个人生选择时的感觉。”当时只道是寻常。24岁得遇北斗,26岁博士毕业,32岁成为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时至今日,徐颖和北斗已经相伴近15年了。15年,是一个人的成熟周期,也是一个青年科研人员的黄金“疯长”期。作为彼此的“老朋友”,徐颖已经习惯了和北斗较劲儿死磕。做工程与普通科研很不一样。让简单纯粹的科学原理在充满局限又遍布崎岖的现实情境中发挥作用,是一个繁琐而令人疲惫的过程。问题到处有,坎坷那么多,“每一次都感觉过不去了”。交互、发射、入轨、报文、组网......这些世人瞩目的闪耀时刻,对徐颖来说,更像在茫茫答卷中跋涉时,偶然遇到的句点,而非慷慨激昂的叹号。她很少为之激动,只是抬起头来看看deadline,然后专注于解决下一个问题。在徐颖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相关简介里,这样介绍她的成就:“主导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BD/GNSS)电离层监测接收机,支撑构建了当前国内最大的电离层闪烁监测网络,填补了中国气象局电离层应急移动监测能力的空白。 ”即便如此,她仍然说:“我还不配称为一名科学家,最多是一名工程师。”转而想到,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的航天“大总师”孙家栋院士也说过几乎一样的话,又补上一句自嘲:“那我大概连工程师也算不上吧。”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颖:可否不叫我“北斗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