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为农民当“服务员” [打印本頁]

作者: 766201564    時間: 2017-6-25 05:17
標題: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为农民当“服务员”
“过去不敢说自己是专家,现在可以理直气壮这么说了!”安徽省金寨县农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朱贤东说道。

尽管学的是农学,有着高级农艺师的职称,但朱贤东过去不敢认同自己的“专家”称号。当年金寨县引进四川的猕猴桃品种,结果猕猴桃水土不服,屡患溃疡病,果农苦不堪言,也让朱贤东这个“全科医生”遇到了“专科问题”。

安徽农业大学朱立武教授来到金寨考察后,决定更换品种,带来了多年前自己培育的“皖金”品种,手把手地指导果农栽种,还牵头成立猕猴桃产学研联盟。

“今年,朱教授来了10多次,开展标准化种植体系培训。”朱贤东说,“天天跟在朱教授后面学习,我真成猕猴桃方面的专家了。”

作为基层农技人员,朱贤东的这段经历其实是“共性问题”。记者了解到,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于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建立,随着形势发展,出现专业不全、分工不细、人员老化、知识陈旧等短板,直接导致技术研发与推广严重脱节、经营主体专业化生产与“全科式”服务矛盾等问题。

因此,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必须跟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校县共建,打造“一站一盟一中心”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服务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对于农业大学来说,关键是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解决好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安徽农业大学校长程备久说。

为此,在研究发达国家农业推广成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现代化发展实际,安徽农业大学在坚持30年走“大别山道路”的基础上,提出“一站一盟一中心”的农业推广模式构想。

所谓“一站”即“区域性的农业综合试验站”,是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的物质载体,包括一幢综合大楼,以及远程培训终端、产业研发中心等,并配备标准化的实验室,能够进行农业的常规检测分析。“一盟”即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新型产学研合作组织”,是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制度保障。“一中心”即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专事农业推广服务的实体性事业单位”,是校县合作的联合办事机构。

据了解,作为硬件平台,综合试验站实行校县“共商、共建、共享、共管”的运营模式。

专家传“真经”,村民听课不瞌睡

金寨县大畈村现在是安徽农业大学的对口扶贫点,该村党支部书记叶乃权说:“过去搞培训,经常有人打瞌睡,现在听说农大专家来上课,传的是‘真经’,大家都往前面挤,个个竖着耳朵听。”

高山有机米是金寨县的特色产品,不过因为技术跟不上,稻米产量和品质一直上不去。安徽农业大学派出以丁克坚教授为首的专家组,与当地农技人员一道,对该县高山有机米产业进行调研,针对制约该县高山有机米产业发展的品种、技术等瓶颈问题开出药方。

山区抛荒的土地相继种起水稻,2015年,大畈村建立了育秧工厂,显著提升作业效率,每亩综合效益增加1000元。

让叶乃权最为感动的是,丁克坚每次都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人种田,根本没有教授的架子。“有时候,他皮鞋一脱就下地,自己亲自使用农具演示给大伙看”。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如今,安徽农业大学与安徽省18个县、市、区组建了75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组成一支350多名校内科技人员组成的专家队伍。

在安徽农业大学张正竹教授看来,以前科研成果转化相对难,找不到转化的对象,现在直接面向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有头有尾”,科技成果不再束之高阁。

据统计,教授专家下乡服务的同时,带领2000多名研究生来到生产一线,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

“现在,不仅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也都在综合实验站完成,这里的实验数据最真实。”安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宏权教授认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构建,也从根本上推动农业院校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了综合实验站这样的平台作为支撑,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说。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cdn.space/)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