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16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宇宙探索屡现“高光时刻”,2020诺贝尔物理学奖带来这些惊喜

[複製鏈接]

5229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教授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2024-4-17 22:16
  • 簽到天數: 247 天

    [LV.8]以壇為家I

    推廣值
    0
    貢獻值
    1
    金錢
    7461
    威望
    15989
    主題
    522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2-7-10 10:22:2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中新网10月6日电(李弘宇 卞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揭晓的热度还没散去,当地时间6日,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在瑞典科学院揭晓。

    2019年的物理学奖得主,因在宇宙学和地外行星相关领域的研究贡献,被赞誉“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今年的物理学奖一半被授予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被授予德国科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美国科学家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以表彰他们在“黑洞研究及发现银河系中央的超大质量天体”方面的贡献。

    2020年诺奖,聚焦银河系“最深处的秘密”

    今天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仍然聚焦天体物理学领域,带我们发现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时刻”——黑洞和银河系“最深处的秘密”。

    这三位科学家正是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据诺贝尔官网介绍,罗杰·彭罗斯于1931年出生于英国科尔切斯特,他因发现黑洞的形成是广义相对论的可靠预测而获奖。

    莱因哈德·根泽尔于1952年出生于德国巴特洪堡,安德里亚·格兹于196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这两位科学家发现了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天体。

    诺奖官网称,他们三人的开创性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当物理学遇到天文学:爱因斯坦陪哈勃“看星星”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其中一个就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

    而在过去一百多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见证了人类百年的探索领域,从脚下的这颗星球,扩展到头顶的星空。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詹姆斯·皮布尔斯、以及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表彰其在宇宙、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2019年,随着该奖项被同时授予宇宙学和系外行星学两个领域,作为天文学分支的天体物理学迎来高光时刻。

    再加上2015年的中微子振荡、2017年的引力波,过去五年中,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三次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天文领域的研究者屡屡摘得诺奖桂冠,这在半个世纪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那时的天文研究,还很难入诺奖的“法眼”。

    正是由于诺贝尔没有设立专门的天文学奖项,过去一些科学价值不逊于物理学研究的天文学发现,只能折戟诺奖“名利场”。

    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爱因斯坦环的图片。图中央是一个星系团,它的质量足够大,以至于严重扭曲了它周围的时空,形成了环绕这个星系团的奇怪环线,这就是爱因斯坦环。

    这其中,可能要数宇宙膨胀发现者哈勃数十年无缘诺奖一事,最为遗憾。

    这位美国天文学家,不仅建立了哈勃定律,被认为是宇宙膨胀的有力证据,还被称为“星系天文学之父”。1931年冬,就连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都慕名跨越大西洋,来到美国西海岸的威尔逊山天文台,和哈勃一起,用胡克望远镜“看星星”。

    在那之后,一心想拿下诺贝尔奖的哈勃,又等了22年,但令人扼腕的是,他在1953年9月下旬的一天,因脑血栓发作猝然离世。此时,距离公布诺奖得主仅剩下几天。

    值得庆幸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物理学和天文学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天文学观测的新发现、一些天体物理学的突出成果,更是推进了物理学的发展。有非凡成就的天文学家获物理学奖,就变得更加顺理成章了。

    《物理研究杂志》的一篇研究,通过分析2017年及之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数据,发现天文学所占比例已经从最初的完全空白,升到了现在的7%。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科学家,凭借天文学研究成果斩获诺奖。

    诺奖得主也有“黑料”:“晶体管之父”着迷优生学

    享有盛誉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人们在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最高荣誉。提到诺奖得主,人们常常会联想到灵感四射、善于沉思等字眼,并津津乐道于名人轶事,以期找到他们成功的秘诀。

    不过,一个始终挥之不去的关键问题是:诺奖得主的经历真的可以借鉴吗?

    约翰·巴丁是唯一一个在同一领域两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他上大学时年仅15岁;“夸克之父”默里·盖尔曼研究领域极广,除数理类的学科外,对自然科学、语言学、考古学、心理学等也颇为精通……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但诺奖得主未必一直都是佼佼者。因发现石墨烯而获得2010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上大学时连物理都曾经学得有些“吃力”。而他的导师、同年获得同一奖项的安德烈•海姆,还曾因成绩不佳被莫斯科的一所大学拒之门外。

    另一方面,摘下诺贝尔奖桂冠并不意味着,得奖者的所有观点和研究都被赋予了“成功光环”。

    挪威籍美国物理学家伊瓦尔·贾埃弗因发现超导体中的隧道效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他却否认地球受到了全球变暖的任何影响;因发明晶体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肖克莱,曾提出一套饱受争议的优生学理论,令他的“诺奖光环”失色不少……

    或许,不“神化”诺奖,更有助于人们接近科学。

    科学照亮“黑暗”:物理学奖也在为抗疫“出力”

    新冠疫情之下,今年的“诺奖周”或许格外受人关注。毕竟,解决“新冠之谜”,已成为科学界的一大关切。

    不少诺奖得主走到台前,挺身应战;许多获奖研究经反复论证实践,在“抗疫战场”释放能量。

    氦气能缓解缺氧!4月,俄罗斯科学家亚历山大·丘恰林运用了一项曾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论,首创了一项新冠治疗法,为早期诊断等方面提供重要帮助。

    而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发现的X射线、1952年得主发展出的用于核磁精密测量新方法、1986年得主发明的世界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更是助力人们在追寻答案的路上走得更远。

    与此同时,曾经的物理学奖得主,也在疫情期间各自忙碌着。

    自加拿大疫情暴发,2015年物理学奖得主亚瑟·麦克唐纳就与同事忙开了,他们想生产精简、易于制造的医院呼吸机。此前,意大利设计出了一种呼吸机,经优化可大量生产,而他们计划修改该设计,以确保所有零件和材料,都可在加拿大轻易获得。

    2010年物理学奖得主科斯提亚·诺沃肖洛夫也曾表示,正在研究智能抗病毒涂层,该种涂层将能“智能地”杀死吸附在表面的病毒。

    眼下,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关于新冠病毒,人类依然有很多谜题亟待破解。不过幸好,科学永无止境,隧道的尽头仍有光在闪耀。(完)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按這成為會員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12-5 19:36 , Processed in 1.022544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